首页  >  媒体关注

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

光明网发布日期:2023-10-08阅读人数:253

  作者: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思想汇】

 

  编者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今天的中国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家庭财富的增长加剧了教育资源竞争,互联网和信息化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孩子成长发育提早、适应社会延后,家庭结构以小家庭为主,多子家庭在增多。家庭教育如何与时俱进?需要我们有既会“做加法”,又会“做减法”的智慧,以及来自文化自信的定力。

 

  1.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带来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对家庭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家庭财富的增长加剧了教育资源竞争。2022年,中国人均GDP8.57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300多倍。家庭财富的迅猛增长使家庭用于教育的资源更为丰富,也使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窄化为追求学习成绩,一味强调智育尤其是知识记忆,应试倾向、“学校化”趋势日益明显。父母过高的教育期望往往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导致孩子从幼儿时期起就“压力山大”。上述现象加剧了教育竞争,危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互联网和信息化削弱了父母的权威。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逐渐由“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向“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过渡,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逐渐削弱了父母的知识权威。父母权威的削弱降低了父母的教养效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许多父母无所适从,在家庭教育上左支右绌。有调查发现,今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面临三大困难,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47.4%),二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40%),三是“不了解孩子的想法”(30.3%)。

  今天的孩子生理发展提早,社会性发展延后。由于营养卫生保健的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生理成熟正逐年提早。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年龄的延长,个体的社会性成熟不断延后,社会成熟的重要指标——初婚年龄显著延迟。《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提升至28.67岁,与2010年相比推后了近4岁。个体生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时间差距拉大,导致“成年未成熟”“成年未成家”现象日益突出,延长了家庭教育的养育周期,加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增加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今天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化进程使传统的扩展型大家庭减少、核心小家庭增多。城乡经济差距使相当多的农村父母进城务工,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离婚率逐年攀高等因素让近8%的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随着二孩政策以及普遍三孩的放开,产生了更高比例的多子女家庭,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养育多子女时面临经验缺乏等新问题。

 

  2.新时代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

 

  社会变迁和家庭变化,对家庭教育提出新挑战,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以改变来应对改变,既要学会“做加法”,又要学会“做减法”,回应时代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

  家庭教育要学会做“加法”,即更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

  父母要主动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经济的富足使许多孩子从小被过度满足和即时满足,弱化甚至丧失了延迟满足能力。近期一项中澳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对比研究表明:70%的中国孩子不能延迟满足。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延迟满足能力非常重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会影响到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以及30岁时的行为习惯。父母要着意强化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延迟满足。

  父母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今天的孩子性成熟提早,而社会上性环境相对复杂,孩子容易受到诱导误导,这就要求父母从幼儿开始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全面性教育,按照年龄阶段逐级进行性自护、性知识、性道德教育,以减少乃至避免性意外和性伤害。

  父母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轻德轻体的不当教育理念和巨大的学业压力使中小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通过倾听与共情及时缓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

  家庭教育还要学会做“减法”,即减少甚至抛弃那些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和做法。

  一要抛弃“家长制”作风,与孩子共同成长。囿于传统理念,有些父母仍维持“家长制”作风,过度强调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这既违背时代潮流,又违背子辈越来越强的社会化趋势。今天的父母应该以平等的精神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变单向教育为双向教育,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要主动降低过高的教育期望,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学业压力。父母要认真领会并落实“双减”政策,让孩子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得到全面发展。

  三要坚决摒弃体罚的教育方式。“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过去的父母往往把体罚看作行之有效的正当的教育手段,而今天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体罚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会伤害孩子的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父母应该学习更多的管教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新方法,如榜样示范法、描述批评法、自然后果法等等,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实践的灵魂。文化逻辑是一个时代最具生命力的逻辑形式。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我们离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越来越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更加需要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要传承家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家国情一脉相承。传承家国文化,家庭教育要提高站位,明确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家育才,更是为国育才,家庭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家国文化,要求我们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予以重视。

  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把“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与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脉相承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和优良家风,知行合一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中入脑入心。

  坚持文化自信,要立足传统,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家庭教育理念。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优良理念和做法,如“蒙以养正”“诗书传家”“以礼治家”“严慈相济”等等,为这些传统思想注入新时代内涵。同时,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

  新时代的中国家庭教育,要融汇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智慧,与时俱进,更新父母的教育理念,提升父母的教育效能,让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15版)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     京ICP备20230152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60号